close

引言:
產品的碳足跡目前消費者最看不懂的就是不知道該怎麼比較,雖然產品包裝上標明了碳排放的數據,然而這些數據要怎麼讓消費者輕易的比較,就猶如看到產品的價錢、熱量一樣比較,訂定統一的計算標準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環保署為了使同一種類型、功能之商品或服務,在計算碳足跡時能有相同的準則及生命週期評估範圍,進而確保其公平性與透明性,已訂定「 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訂定指引」。產品類別規則訂定指引協助製造商或提供該類服務業者所組成之同業公(協、商)會透過標準化與程序化之制定程序,完成該項產品之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並作為界定計算邊界範疇和數據蒐集項目之依據。
對於提供產品與服務之組織,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訂定指引的目標效益如下:
(1)可供組織檢視內部現有商品與服務之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2)促進組織重新檢視其供應鏈之溫室氣體排放,提供其改善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之機會。
(3)提供產品與服務一致性與標準化之方法,以進行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
對於使用產品與服務之消費者,這項指引法規可提供機會,讓任何人在消費時能夠對所選擇之產品與服務之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有更多之瞭解,並有機會選擇對環境有利之產品。

碳足跡種類:計算碳足跡的單位可以從各種角色出發,包含以下所列的五項。
1.國家/城市碳足跡:整個國家或城市的總體物質與能源的耗用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2.企業碳足跡:組織排放量,計算以企業(非產品)為單位的碳足跡。
3.服務碳足跡:展覽活動、廢水處理等服務生命週期。
4.產品碳足跡:商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以下的內容皆是以產品碳足跡為主要出發點。
5.個人碳足跡:個人日常生活消費的活動。

計算產品碳足跡流程:(1.) 建立製程地圖→(2.) 檢視邊界及優先順序→(3.) 數據收集→(4.) 計算碳足跡

建立製程地圖:確定要針對哪項產品做碳足跡分析後,要開始針對該產品的上游供應鏈做完整的地圖,完整陳列出製作該產品所需要牽涉的流程、步驟,因為製作一項產品所需牽涉的原料或製程步驟相當繁多,建立地圖便可以清楚明瞭到底該去關心、計算哪些步驟句有碳排放,以及如何建立計算該步驟的碳排放方式(如圖)。這在有針對供應鏈分析的企業來說是相當簡單的是晴,但對於後面的碳足跡分析確是相當重要的資訊。

檢視邊界:系統邊界(system boundary)規定何項單元過程為產品系統的一部份之一組基準,決定產品碳足跡評估應包括哪些單元過程。一般產品的碳足跡評估為向消費者溝通,因此產品碳足跡的量化應包含生命週期的所有階段。對於「企業對企業」之應用,部分碳足跡應至少代表搖籃到大門之排放,包含被要求揭露溫室氣體資訊的組織,其所擁有以及直到此組織之前的各階段、製程與資訊模組。一般要計算的進入系統邊界的部分包含:原物料、能源、製造與服務供應、製造場所營運、產品運輸、產品儲存、使用階段、最終處理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有幾項是明訂排除在系統邊界的計算範圍:(a)人力;(b)行政管理與維護;(c)行銷與銷售;(d)員工私人運輸;(e)銷售點到家之間的運輸;以及(f)員工差旅的運輸,因為這些部分計算上有相當的困難,而且和產品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可以用快計計算的relevent準則來看待。

數據收集:與產品相關所記錄之數據皆應該被搜集,包含所有產品系統邊界內所有溫室氣體排放。而對於數據的品質,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訂定指引有規定相當的要求(如下表),以確保計算產品碳足跡的數據是正確的。

計算碳足跡:產品產生的直接與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和,通常以重量單位表示,如:噸或公斤之二氧化碳當量。簡單的用計算公式:單位產品活動數據*排放係數*GWP = 碳足跡。e.g. kWh 電力(度) X kgCO2 per kWh X GWP = 總排放量 in kgCO2 X GWP = 總排放量 in kgCO2-e,1,000kWh X 0.638kgCO2/kWh=638 kgCO2-e。排放係數、全球暖化潛勢GWP的數值根據官方規定,「排放係數」或稱「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之定義為「每單位生產量(或能源消耗量或服務量)所排出空氣污染物的量」,常見的排放係數如下表。「活動強度/數據」(Activity Intensity)是指一段時間內之生產量(或能源消耗量或服務量)大小,主要配合排放係數之單位項目代入推估。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敘述在一段期間內一質量單位的溫室氣體之輻射衝擊,相對於相等單位的二氧化碳之係數。大多數狀況下是由可取得的且品質可被接受的數據平均之結果,一般假設其可代表某類污染源的平均排放狀況。生命週期評估(LCA)軟體可以協助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