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簡介:陳宣霈,2009年擢升為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

MS每年AHQ(area headquarters)在七月都會例行見面/會師,進行精神喊話,特別是Steven Anthony Ballmer先生扮演像是拉拉隊長的角色,透過激勵的方式,讓各個區域的總經理帶回各自管理的地方,提昇該區域的績效。像是每年個區域都會設定績效,透過這樣的繪師讓個區域都能有希望得獎的心,這樣的正向競爭可能是讓這家跨國公司能夠凝聚向心力的原因。

針對人才的定義,陳總經理給的詮釋是,大約有1/3的硬實力,像是會計就是有會計背景、工程師有程式背景,然而另外2/3則是軟實力,包含適應力、協調力、態度、公司文化的適應等等。我認為雖然1/3的硬實力可能部分是在學校就完成,就總經理講起來大約是總共的10%影響力,但其實後面透過工作的軟實力才是決定高度的重要原因。

她/微軟所提供的人才學習模式,包含10%的正式專業課程,就是一般正課,20%的非正式課程,包含在人際之間交流,請教特定領域的人一些事情,另外最重要的70%的學習源自於工作經驗,這工作經驗就今天來說,應該就是透過人際間的互動達成,與團隊間的適應力、協調力、影響力等。

以下是針對講者今日的重點做整理與心得評論。

1.differentiation: 就跟產品一樣,要提高產品價值就要差異化,而人也是如此,你如何與眾不同是最重要的。所謂差異化不是為了差別而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而是因為這項差別而讓自己比別人更突出,以總經理留美碩士的經驗為例,她要提昇與其他留美碩士同學的不凡點,最基本的就是英文溝通能力要能夠受到青睞。

2.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而不是拿到工作後都是等待公司派工作給你,這牽涉到積極態度。

3.Define your scope. 同樣的工作給不同人做會做出不同的程度或方向,怎樣的結果大致決定你能做到什麼高度的職位,記住自己對事情品質的執著,永遠好還要更好。

4.60% person. 一般雙邊合作大致都是50/50分工,在做盡自己本份之餘,如果多做10%能夠協助對方,也許當下對自己不見得有好處,然而這無形的態度會讓自己與合作夥伴關係更好,或是增進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當然這樣的善心往往需要與多管閒事的猜疑做協調,這謝需要相互溝通來做平衡。

5.I have a dream. -> I have a plan. 原先我所看到這標題以為是不只要有夢,還要逐夢踏實。但就總經理的說法聽起來,任何計畫應該要源自於那個夢想,心裡必須要有那個夢想,因為夢想不只讓你有基本想法,更重要的是有夢想會帶來築夢踏實的「熱情」,常常在執行計畫的時候我們忘了那份熱情與初衷,然而這最基本的想法(beliefs, desire, sparkling...)會讓這些計畫能夠有激勵的作用,讓計畫能夠持續堅持,做更多、做更久。

6.把危機當轉機. 以2009年的金融海嘯為例,不意外的當初微軟全球行銷預算被大砍,看似絕望的消息,若能夠有效領導其實還是能有轉機,像是當時企業都在找省錢甚至賺錢的方式,他們利用了推廣IT(我猜是設備或軟體)替企業解決這項需求。

7.Perception is reality. 往往我們認為別人誤會自己,然而經過一次、兩次、三次的被誤解,就該去問自己自己到底何處被誤解,要去瞭解別人怎麼看自己,而不是自以為的樣子。以陳總經理個人經歷,他曾經是工作狂,在假日加班發信給員工交代事項,原先是希望在平日上班後能夠解決,卻往往被誤會成施加員工壓力,希望員工儘速解決。而這項習慣或行為可以透過與員工的溝通來解決這個窘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重要不僅如此,其實更重要的是主管所帶領的是團隊,團隊成員之間必須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化解這些誤會,才可能做到個人成就做不到的成果。Help people understand you. 做到這點能讓所有人知道如何跟你合作。

8.Do right things. -> Do smart things. 做對的事情這點是企管課本的定則(當然還包含Do things right),照今日講者的詮釋,有時候在特定時刻氛圍下,想法也許跟那個right thing有所差異,不過只要大方向對,其實可以不用在意浪費這個小時間,也許轉了個小彎,但對於團隊和諧來說不見得是壞事。而或許過大家錯誤的小繞路之後,後面團隊會把事情更有效完成(完成effective&efficient)。因此不見得說一開始就要執著於做最正確的事情。

個人心得認為這點應該讓當政的人好好地咀嚼,常常以為自己的政策方向是對的,但在錯了時間做對的事情也只是徒增懊惱,政策可以小繞路,但如果大家觀念大致跟進的話,其實對於社會和諧來說是相當有效用的。

9.脫離舒適圈. 這算是高層升遷比較有關,也許這個人在帶領台灣行銷office產品有很厲害的績效,如果將這個人拉去美國、拉去其他產品部門、甚至做行銷以外的事情或是要統籌行銷之外的其他三四個事項時,這個人還能繼續有這樣的卓越績效嗎?這凸顯適應能力如何就很重要。就數據來看,高層會看在績效,看得並不是這些年來平均表現是多少,而是有點像數字的趨勢,這個人能否有效地從可能幾年內3分的績效衝都5分的成果,換到不同的舒適圈的適應能力就可以從數字顯現。

10.Have faith, belief. 這跟I have a dream.相似。公司面臨的環境也許你無法控制,而你能做的、必須要好好掌控的是你當下所能做的工作,用對的態度把工作做好。

其他問題:

- 跨文化衝突問題:

跨國公司常常合作對象是不同種族民族的人,很容易造成誤會,了解對方甚至學習是必要的。也許我們會很熱情的邀請英國人來台灣看看之類的,說要不要來台灣啊~但對方可能想的不是問候,而是直接問問題說為什麼要來台灣?台灣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若不知道對方的態度很可能就會誤會。

另外對西方人而言,說服別人並不是以強調你的產品理念怎樣怎樣的,個人心得是,也許你看到GOGORO對你的行銷是認為,騎了他很時尚、這是新時代產品、騎車就不該有噪音、要支持國貨、他們的設計團隊很厲害很辛苦等等。但同樣的行銷計畫,對於西方人、特別是在經過其企業高層的關卡,他們所要看到的是客觀的數據佐證。有時候了解對方的需求是很重要的。

- 找工作:

找和本來所學的有點關聯的工作,但又能學到新東西、新領域。講者本身是電機科系,工業工程碩士,其實對於電腦行銷並不是本科,但從一開始進入跟電腦有關的產業做像是行銷的工作,到後來透過電腦產業經驗進入微軟公司...個人認為有點符合跳脫舒適圈那種概念。

其他心得:

其實對總經理與各個高層來說,他們所希望的成功並不是個人成就,而是透過自己領導團隊,做出一個超越個人成就的成果。

要能做出這樣成就的團隊,領導者必須要持續的透過inspiration感染員工,很難想像總經理原本是個獨來獨往的個性,也許我們很多人也這樣,但要成為good leader就需要將這份熱情、感染力提供給所有旗下的成員,達成1+1>2的使命,也因此透過工作經驗、人際互動的學習顯得相當重要。對我個人而言,最讓我驚訝的還是這些激勵的話語,透過高層的制度設計將AHQ每年競爭並且提供他們激勵,不管是來自競爭或演講,讓這些leaders帶回各自的國家將這些inspiration帶給各自的團隊,做出各自區域卓越的成果,也讓我見識到組織文化裡面這股無形的語言與制度設計的重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夜行者 的頭像
    夜行者

    夜行 這夜 醒著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